我参加过一次管理学综合的考试,它最后要写一篇文章,题目给出一个社会问题,让考生做议论。

有一个作文题目我印象很深刻,题目叫“拔尖与冒尖”。试卷用一段话解释了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人才是立国、富国、强国之本,如何使人才尽快的脱颖而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的出现有多种途径,其中有”拔尖”,有”冒尖”。 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冒尖是指通过奋斗、取得成就而得到社会的公认。有人认为我国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而冒尖的少。”

这的确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拔尖与冒尖的对立也不只局限于人才这一个领域。

有位王老师评论说,“很多还在上学的同学会倾向于写冒尖好,但是许多踏入社会的同学会认为拔尖好。“

这位王老师是个猛人,写辅导书,卖网课,在网上敢讲敢说,很多学生知道他。然而在2020年,他因为在微博上说了一些不太符合主旋律的话导致微博封杀,网课下架,书也不让卖了,之后他就消失在公开视野中。

话归正题,我谈谈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拔尖蕴含了一些特殊性,而冒尖则强调公平性。

拔尖上去的人才,是被提拔才得到了上升的机会,是有人提拔的,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事情。这个人才之所以被提拔,有可能是因为领导发现他水平确实很强,也有可能只是因为他是领导的邻居,两个人关系好。也有可能兼而有之,因为他们是邻居,比较熟,领导才有机会了解他,才发现到他的巨大潜力。

冒尖的选拔模式是不受这种外来的主观力量影响的,在这个环境里只有所有的竞争者,和他们的客观成绩。举个例子,高考就是一个冒尖的过程,不能说因为我和北大的教导主任认识,他也很欣赏我,我就可以直接被录取。录不录取还是得看我的高考成绩。

主观性强,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由于提拔者和被提拔者的特殊亲近关系,提拔者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被提拔者有更充分、更全面的了解。这个在冒尖的过程中是没有的。提拔者不可能有时间与精力去充分地了解所有的候选人,更别说他有没有这个意愿了。就像北大的教导主任,他做不到对每个高考生都亲自去深入接触,一百个他也不够用。

这就引出了主观性强的坏处,如果有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但不巧他始终没有机会跟领导接触,让领导了解自己,那他的惊世才能就只能被埋没了。俗话说是金子一定会发光,但是发光并不一定会被发现,还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盖世文采,在军队当小兵,直属上级连字都不会写,恐怕不太容易被赏识提拔。

冒尖的优势就在于此,不论你跟北大教导主任认识,还是连他是谁都不知道的人,这都不重要,你们都可以参加考试,选拔的标准都是一致的,就是卷子上的分数,而这个分数是不太受那些外界因素影响的。为什么说是“不太受”影响,因为毕竟还是有一点影响的,富人家的孩子多少在教育资源上还是占些优势,更不用说少数民族加分和分省录取的事了。但总的来说,高考还是比“我跟北大校长认识”这种情况受主观影响小多了。

我们也要说一下冒尖的坏处,那就是拔尖的好处的对立面,就是不能充分地、全面地了解评估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因为评价标准是僵硬的,会导致结果产生扭曲。还是拿高考举例子,我们想要选拔的是经天纬地、智略超群的人才,不是硬拱上去的做题家。因为你考核的并不完美地是你真正想评测的东西,所以你可能选不到你真正想选的人。这没有办法,有些东西的确因为其内在性质,是很难直接探测的。这是冒尖的第一个坏处。还有第二个坏处,就是它导致了很多人力资源的浪费,因为人们不得不支出额外的精力来应付这种不完美的考核。假如你是个超级天才,如果你不针对性地准备高考,也很难稳稳考上清华北大,因此你也不得不拿出很多时间来复习准备。但是倘若你可以把这些时间拿去学习新的知识,那么对个人对社会都将是更有益的。内卷的问题就在于此,人们为了不完美的竞争浪费了太多资源。

在展开最终的讨论之前,我想重复上文中的一句话:拔尖蕴含了一些特殊性,而冒尖则强调公平性。需要注意的是,特殊与公平并不是完全相反的,这里面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假如富人的孩子在高考的时候可以花钱加三十分,穷人的孩子没钱导致不能加分,这公平吗?这显然是不公平的。那么我稍微改动一下这个例子,假如我们完全公平地随机抽签决定谁加三十分,谁不加分,这样行不行?这样公不公平?这是有争议的,有人会说这样公平,有人会说还是不公平。但不论是哪一方,应该都赞同一个看法,就是这种随机抽签决定谁加分的方式终归还是比有钱没钱决定谁加分的方式要更公平一些。

拔尖与冒尖这两种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关键还是看在什么场景。

这个主题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但是今天我们暂时先写到这里。

Leave a Comment

Please leave your name for the comment.
评论将在站主查看后公开显示。私密留言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