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月过得很忙碌,没什么时间写个人网站,以后工作了估计也就一直如此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偶尔简短地写点东西,把平日里的所见所想概要地记录下来。

六月初我在弄毕业论文相关的事情。毕业论文和一些中国特色的大学现象让我感到恶心。我的好朋友DC,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在这件事上被学校百般为难,真是令人气愤。就我们学院的情况来说,写毕业论文对同学们的能力提高没有任何帮助,也无法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其全部效果就是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想到有许多好学生因为这件破事被耽误时间和精力,我真觉得可惜。本科生和专硕的毕业论文早应取消了,为什么还不取消?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小见大,还应想想为什么我们在很多事上效率低下、发展落后。

六月末我在准备期末考试和毕业。令我感到意外之喜的是,操作系统(实验班)这门课我刚好60分及格了。这并非老师开恩放水。我按照计分规则把作业和考试加了一下,正好就是60分。这不是个高分,按说本没什么可高兴的。但其实这门课我学得很好,本来拿个八十多分轻而易举。只不过有两次作业我太追求完美,交晚了。助教严格,于是我就没分了。除了操作系统之外,我还选修了王鹤老师的计算机视觉课程。它像是国内大学重重乌云中透出的为数不多的一缕微光,是王鹤老师给这里带来的一些清新的空气。这门课好得是那么的明显,以至于信科的同学们都看到了。相比之下,国内大学目前的种种问题,同学们也都能看见,不知道上面的人看见了没有。王鹤老师的课我分数不是很好,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重新正名。

毕业典礼我没参加,因为我认为那只是个形式。不过,学信网上的学历信息当天更新了,这才是真正地意味着石头终于落地,可以松口气了。之前由于DC的遭遇,我也有些担忧和紧张。因为在照章办事的土壤中,没有人在意个体究竟在学术上取得了多少进步,每一个个体都必须符合规矩的要求才行,即使不清楚规矩是不是真的在考量学术能力。所以,这是一片扼杀创新的土壤,因为创新必然伴随着可能违反规矩的风险,但大的进步都是由创新推动的。

说了这么多抱怨的话,可能让人感觉我像个愤青一样。我并不是愤青。愤青这个词有年代感了,现在也很少有人再提这个词。可能比起原来,现在的确几乎没有愤青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七月份我入职了。入职后的头两周我过得疲惫不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突然的转换令我不适应,亦或许是我深感自己不会的东西太多,因此时刻有种精神紧张的感觉。同事雨哥跟我说这叫imposter syndrome,新人都会有。很感谢同事雨哥、万增对我的认可和帮助。公司的环境很好,有丰盛的午饭晚饭、充足的可乐零食。我宽大洁白的桌子旁是一扇大落地窗,从高处俯瞰着车水马龙的知春路。难过的是公司目前处在一个困难的时期。去年老同学永乐曾劝我别去创业公司,风险太大。但,我还是来了,希望可以帮助公司生存并成长。

李文亮医生曾经说过:「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中国人从众的习惯可谓是根深蒂固了,而且难以改变。深究其原因,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观念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机制建立。例如,班级里突然有了一个爱问问题、与众不同的小孩,老师该怎么对待他?且不说懒得管他,大部分老师之前较少遇到过这类孩子,自然缺少如何妥善对待这类孩子的经验。此外,老师们也很少受到过相关的培训,因为大家默认学生们都是从众的。于是,那个另类的孩子恐怕很快也会受到一些打击,变得从众。总而言之,只有有了允许另类者生存的土壤,才能打破人们从众的习惯,而这两者似乎又是鸡和蛋的循环关系。亦即,只有爱问问题的孩子多了,老师们才会去学习如何妥善对待另类的孩子。

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同时,我看了卜键的「明世宗传」这本书,这是本好书,比较适合想闲览历史,但又比较博学而严肃的人看。另外,我还看了卜键的「软红尘」这本书,这是一本讲评「金瓶梅」的书。关于「金瓶梅」的争议很大,由于露骨的描写,它一直难以被公开讨论。但是,就故事而言,它的确是本好书,看完了之后我心中那种忧伤感久久挥散不去。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悲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金瓶梅」也是个悲剧。

「明世宗传」里提到了王守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与有些历史类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并未长篇累牍地神化王守仁,而是仅在有关章节进行了客观的史实叙述。我在网上找了一些阳明心学相关的文章看了看,虽然了解地很浅薄,但是也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据我看来,心学强调主动调动人内心的动力去做正确的事,而与之相对的,理学只是只是声明了对与错,然后告诉人们应该这样做,强迫人们去这样做。例如,王守仁说,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纯孝发于诚心,而非为了遵从天理。心里多念着他人的恩,便自然少了伤人的心,等等。众所周知,人的情感是可以被调动起来的,一个叛逆的少年,如果能加之恰当的引导,使他能体谅到父母的辛苦,这会比对他耳提面命更有效一些。

广义上说,这种现象还有其他类似的表现形式。例如,有人没吃过西瓜,不知道西瓜有多么好吃。如果想让他相信西瓜好吃,只是用言语告诉他是不管用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尝一口。

西瓜这个例子看起来简单,其实背后蕴涵着道理。

人们的认知,很多时候与客观真相有偏离。有时候是由于客观原因,例如,一个五岁的小孩,他不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自然他也不主动去按时刷牙。有时候是因为主观原因,例如,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情感也是如此。有人可能某时某刻立志做一件事,过了几天就丧失斗志了。上文中提到的吃西瓜的人,如果从那之后许多年他都再没吃过西瓜,也许他就要忘记西瓜是什么味道了。英文中有句俗语,”Out of sight, out of love.” 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Leave a Comment

Please leave your name for the comment.
评论将在站主查看后公开显示。私密留言请注明。